在济南市章丘区,一股细致入微的服务新风正悄然浸润着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政务服务不再只是程序化的流程办理,而是转化为一种静默却有力、随时响应企业需求的温暖“陪伴”,助力他们在成长路上行稳致远。
章丘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主线,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系统构建起一张无缝衔接的服务网络,让企业在每一个发展关键节点,都能感受到精准而有力的支持。
出生:一张执照的“无缝传承”
对企业而言,“出生”是生命周期的起点,却也可能是最脆弱的时刻。李女士经营化妆品店十年,“美妆坊”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当面临“个转企”的选择时,她却一度犹豫——按照传统“先注销、再新设”的模式,意味着十年积累的字号信誉可能付诸东流。
章丘的“陪伴”服务便开始介入。针对化妆品行业“品牌认可度高但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区审批局联合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组建服务专班,创新推出“个转企+许可”集成服务模式。通过“直接变更”登记,企业得以保留原字号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历史档案完整延续,同步完成经营许可变更,材料减少30%,1个工作日办结……这场高效的“诞生礼”,守护了企业最珍贵的无形资产,让转型升级不再是“断腕之痛”,而是轻装上阵的新起点。截至目前,服务41家个体工商户完成“个转企”变更登记,登记数量占全市首位。其中,化妆品“个转企”数量18家,占比接近44%,成功助力化妆品行业转型升级,跑出“个转企”加速度。
成长:一次挖路的“协同护航”
企业要发展,难免需要“开疆拓土”,接入水电气网、扩大经营场所,道路挖掘许可成为常见的“成长烦恼”。过去,这是一场典型的“闯关”体验:企业需对接多个部门,重复提交材料,耗时长达20个工作日。
章丘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的“陪伴”服务将企业从“单打独斗”变为政府“协同护航”,推出“道路挖掘一件事”集成改革。设立“一件事”专窗,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表提交、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了企业“来回跑、反复交”的困境。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企业跑动次数由5次减至1次。这种“一体化”管理,既为企业扫清障碍,也有效避免了“马路拉链”,实现了企业成长与城市精细化的双赢。这一实践,也成为章丘系统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生动缩影。全区扎实推进国家及省市28项重点事项清单落地,全市首推营业执照与经营许可“联变联销”,覆盖40项高频事项,实现“证照联办、联变、联销”。同时,依托数据赋能平台,推动29项基层事项实现“表单免填、证明免交、盖章免跑”。从“一件事”到“每件事”,章丘正将“高效办成”的理念,融入政务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壮大:一场勘验的“合力赋能”
当企业发展到建设新园区、新项目的壮大阶段,章丘的陪伴更加深入。清照蘭庭项目负责人王雯雯至今印象深刻:“过去多个部门分头勘验,我们要反复准备,耗时两个月。现在我提交一次申请,所有涉及部门联合勘验,3天就完成,帮我们节省成本近90万元。”
章丘的“陪伴”服务是主动上前一步的“合力赋能”。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创新推出勘验环节“集成套餐”,实施“多勘合一”改革举措,对同一项目的多个许可事项踏勘实行同步勘查。通过“提前介入+云上勘验”,极大缩短审批时长,提高现场勘验一次通过率。政府各部门从“轮流检查”变为“联合问诊”,勘验环节减少60%,时间缩短90%,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最终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
风雨:一间会客厅的“雪中送炭”
企业发展之路并非总是坦途。面对急难愁盼,章丘搭建了“亲清会客厅”这一常态化政企沟通平台。这里没有冰冷的窗口,只有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它实行“简单诉求快速办、复杂问题联动办、难点问题提级办”的三级响应机制,已累计召开99期活动,为216家企业解决281个难题。
从帮助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项目快速解决多项审批,到区委书记现场为瑞烨新能源公司协调解决卡脖子问题使其产值提升25%,再到前段时间为济南市数科职业中专联动十余部门、全程“管家式”服务,精准化解消防验收与专业审批等堵点,助力其快速取得办学许可,“亲清会客厅”始终在最关键时“陪伴”企业共渡难关。济南市数科职业中专专业管理有限公司专程致信区委,由衷点赞“章丘速度”背后的审批温度。
生生不息: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这一切“陪伴式”服务的实现,根植于章丘对政务服务底层逻辑的重塑。“强导服、优窗口、快审批”模式,如同打通了政务服务的“任督二脉”。“强导服”通过线上“智惠导服”平台和线下审前辅导专区,将服务前置,力争“申报一次通过”;“优窗口”打破传统“大综窗”,按企业生命周期设置四大功能专区,窗口总数精简33.5%,服务却更加专业精准;“快审批”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专班化,对各类重点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让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高达99.6%,“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
如今,这份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章丘温度”,正从服务单个企业延伸到滋养整个市场生态。当政府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同行者”,营商环境优化便不再是口号,而是可感知、可触摸的日常现实。